构建植根中国的创新方法论

我们矢志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战略与组织理论实践研究平台

Uber––“三人模式”自组织单元领跑共享时代

导言:Uber(优步)凭借一款打车软件起家,创立仅仅6年,就已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400多座城市,估值高达640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未上市创业公司之最。Uber还以其共享经济思维改变着世界,成为业界争相效仿的标杆。Uber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本文从Uber独特的战略和组织角度对此进行了相关解读。

Uber2009年创立于美国硅谷,创业灵感源自创始人卡兰尼克和坎普在巴黎的糟糕打车经历,他们很快将“一键呼叫,汽车来到”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势,产品迅速推广。2010年6月,Uber正式上线,至2015年底,Uber订单数量已超过10亿。如今,Uber已经将基于地理位置的资源共享理念从打车渗透到培训、装修设计等一系列业务领域,并有望打造全球最具增长潜力也最具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巨无霸平台。

一、共享创业的前提:明晰的战略

Uber的成功关键在于以技术创新实现供需平衡,通过激活闲置资源进行共享,实现灵活高效供给,满足消费者一直被压抑的巨大需求,其商业模式体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凭借极致的用户体验、以客为尊的理念和卓越的品牌口碑,Uber赢得了大量用户,备受各界人士追捧。

基于产品的“互联网+出行”连接空间属性,加之全球高标准服务对用户的吸引力,Uber很快就开启全球扩张脚步。由于全球各地环境差异显著,Uber在扩张中既提供标准化核心产品,又因地制宜实施本土化运营,形成集全球化与本地化优势的跨国化战略,并建立了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

 

二、共享创业的基础:强大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支持平台

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出行和生活方式的交汇点”,Uber对外建立了连接供需双方的产品平台,对内也建立了支持扩张的组织平台,形成“大平台+小团队”的组织形式,其中大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领先的技术平台

Uber是一家典型的硅谷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来自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从卡兰尼克最初编程开发的简单打车应用软件,到今天用户遍布全球后台功能强大的App、可以无缝接入合作方的API插件,其独步业界的乘客端预期车辆抵达时间(ETA),司机端需求预测热图(Heat map),以及基于供需平衡的动态定价机制,用户轻松体验的背后都蕴含着Uber强大的算法以及庞大的科学家团队,强大的技术平台让前端工作变得容易。

除了对现有的技术进行迭代完善,Uber还在许多前瞻技术方面走在世界顶尖行列,收购了微软的必应地图、3D街景团队,与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等,以保持全方位技术领先,确保在未来的业界领导地位。

2、透明高效的管理平台

Uber从成立之初的12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人,遍布7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城市,形成了高效的管理平台。Uber利用其轻资产特点和技术优势,采用去中心、高度扁平、透明化的网络型组织,实现对全球的有效支持。

Uber内部有一个全球共享、透明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在这一内部平台上,会实时显示各城市排名数据,如ETA、业务增长率、好评率等,供各团队每周检视。各团队可在此交流心得体会、分享经验,甚至提问求助,有可能得到CEO本人的回答,这种信息透明度是很少公司能做得到的。

Uber在全球范围内,为每个团队提供相应的公关、法律、行政、客服等支持,以应对来自当地政府和法律乃至竞争对手的压力,除了将Uber的公关形象从咄咄逼人升级为友好企业公民,Uber高层经常到前线,或在线上和运营团队一起解决市场问题,支持一线市场。

3、价值丰裕的资源平台

Uber平台为三人组提供了丰富资源支持,首先是品牌支持,通过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营销体验活动和媒体的大量传播,Uber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革新、时尚与极致的品牌形象,这为各地团队的拓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需要太多教育,目标用户早已知晓品牌。

在资金方面,Uber扮演战略投资人的角色,其融资能力十分出色,成立以来融资超过80亿美元,且Uber已经在全球许多城市实现了盈利,为新的城市拓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有信息表明,Uber正在酝酿IPO,未来资金实力将更雄厚。

经过几年的经营,Uber已进入全球几百个城市,滚雪球般壮大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扩张经验。既有丰富的独特案例,也有从大量案例中总结出的共性模式可作参考,为新城市的开拓提供了充足经验支持。

三、共享创业的核心:三人组的创业模式

鉴于出行市场的地域壁垒和较大的差异性,为实现全球快速扩张,迅速占领市场的计划,Uber把每一个城市当一个新创业项目来运行。Uber的每个城市运营团队采取“三人组”这一独特组织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如下。

1、精干强悍的三人标配

Uber的“三人组”精英团队,分别为市场经理、运营经理和城市总经理。市场经理吸引用户,运营经理把客户粘住,总经理则总揽全局,三人互相支持,互为犄角。三个人的KPI考核如下:

市场经理负责需求端,衡量其工作的主要指标包括新用户的增长量、城市订单量、用户满意度以及媒体对接效果。包括发稿率、质量、品牌认同度如何等具体指标。

运营经理负责供应端,保证有足够质量、数量的车辆可供用户搭乘,其重要指标即ETA,同时还要保证司机的服务质量,尤其是严格限制拒单率,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

城市总经理负责总体的把控,协调供需两端,保持司机增长量与用户增长量的匹配,关心成本问题,商业方式的可持续性,在本土化运作过程中,确保品牌形象符合全球标准。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Uber的城市团队也会适当增加辅助人员,当区域市场成熟之后,会设立各城市共用的支持团队,如中国区在武汉成立运营中心,有共同的法务、公关、行政、客服,但每个城市的“三人组”基本架构不变。

2、高度自主的团队运营

Uber在每个城市的三人组类似于一个创业合伙人团队,Uber提供先进的产品、启动资金、品牌、后台数据等强力支持之后,给团队创新足够的自由与空间,赋予他们非常高的决策权限,以及作为创业者的期权激励。

决策权包括各种日常活动,如营销活动的策划,其决策流程非常简单,通常只需要三人组同意就可以,不存在与总部反复沟通或审批的问题。甚至当地产品定价、补贴基本也由当地团队主导来定,总部只是让擅长定价的人给出建议,并提供Uber过去几年扩张中补贴历史数据作为参考。

每个团队在自主决策的同时,能共享总部提供的全球数据平台,平台上会实时显示各城市排名数据,各团队每周检视成果,进行自激励与调整。在平台上各团队可以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好的经验会得到推广。这一网式结构使每个团队运行与组织保持协同。

3、百里挑一的团队精英

如何能实现“三人组”的高效运行,除了技术平台,重要前提是必须选择对的人,因此Uber在人才招聘上建立了独有的一套规则。进入Uber一般要经过6轮以上的筛选,级别越高,轮次越多,城市总经理甚至会经历十几轮,时间长达一个月。层层筛选与磨合,让“三人组”的每个人都是适合企业、能以一当十的精英。

首先是能力要匹配,Uber对用人资格要求很高,既要有国际化思维,具备双语能力,与总部沟通顺畅。又要求人才本地化,了解当地市场,便于拓展业务,还有建设家乡的自豪感。专业能力方面,做营销的人要有创意,运营的人要擅长数据分析,总经理要求更加全面,对能力的测评异常严苛。

二是要有创业家精神。在Uber看来,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都是一次新的考验,因此要求团队能适应创业环境,要有创业精神。Uber本身充满了浓厚的创业氛围,对于适应了成熟企业、稳定组织的人来说,可能很难适应Uber。

三是认同公司的文化,并热爱这个行业。Uber认为,只有发自内心喜爱这份工作,才能产生自我驱动。Uber有着鲜明的企业文化:快速、直接、挑战、生机勃勃,需要认同才能融入其中,同时,Uber也在主动寻找“Uber范儿”十足的人选。

Uber的“大平台+小团队”的组织有效地支持了其扩张战略,在企业快速崛起时期这无疑是最合适的,随着Uber逐渐壮大,其组织方式可能会进行调整,分支机构的职能将会更加完整,规模将会更庞大,如何保持组织效率和竞争优势是Uber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四、Uber的启示

Uber给我们带来以下三点启示:

1、快速响应需求。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加速,消费者需求多元多变,并有更大的话语权,这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高的挑战,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都需要在敏锐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快速行动,用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获得用户支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2、组织结构灵活化。在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战略需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有效配合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更加灵活,能迅速应对变化,组织小微化是趋势之一。Uber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3、小微化须有大平台。企业组织结构的小微化,并非简单拆分,任其各自为政,而要发挥组织的协同效应。实施小微化,企业还需建设配套的大平台,包括流程、管理、信息、资金、品牌、人才和高效透明机制,

 

结语:组织小微化是当今管理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背后却是管理不变的主旨––提高组织效率,更好地发挥人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内外部条件,企业应从实际出发,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小微化模式。

(本文作者彭康尧先生是智邑咨询战略咨询中心研究员)